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02章

&esp;&esp;结果都这么惨了,后来又有个比他更倒霉的周天子(即周赧王)被秦武王时期的秦军驱逐到了西周公国。

&esp;&esp;这还没完,周赧王在昭襄王时期又被掳掠回秦,放归后没多久他一死周朝就没了。

&esp;&esp;但这个时候,两个公国还是在的。

&esp;&esp;次年西周公国的王被秦国流放,西周公国才亡国。而东周公国则是庄襄王时期,被吕不韦灭的。

&esp;&esp;自此,姬周的祭祀彻底断绝。

&esp;&esp;所以周朝是昭襄王灭的,姬周的最后余热是庄襄王搞掉的。

&esp;&esp;扶苏没和昭襄王多废话。

&esp;&esp;这种固执的老头,该说的跟他说一遍就行了。不听的话,多说几遍也没用。

&esp;&esp;赵摎此人在明年的大战之前,都没有特别亮眼的战功记载。而在明年灭周之后,也再次沉寂了下去。

&esp;&esp;后来才有了昭襄王问范雎还有没有别的将领能担大任,扶苏猜测可能赵摎后来出了什么意外无法带兵了。

&esp;&esp;他们大秦的史官记这些记得也不是特别详细,没给那些人挨个写传记。

&esp;&esp;扶苏以前看记载的时候只是按照编年顺序看的,有些人后来没立下功绩,史官就没记录,哪里知道他们是病死了还是怎么了。

&esp;&esp;毕竟赵摎也不是什么特别有名的将领,不会特意提一句他的下场。

&esp;&esp;扶苏打算回去问问阿父知不知道,再问问其他先祖。大家都不知道,那就只能让他们去找赵摎本人问了。

&esp;&esp;赵摎还是挺有本事的。

&esp;&esp;打韩国占领一座大城,斩首四万余人。打魏国攻取一座大城,魏国投降。赵国就不说了,周朝也是他灭的。

&esp;&esp;回到白起府邸时,扶苏敏锐地发现使者们的表情不太好。

&esp;&esp;扶苏左右看了看,没看见他阿父。

&esp;&esp;便问仆从:

&esp;&esp;“公子政呢?”

&esp;&esp;仆从答道:

&esp;&esp;“方才将军听闻了大王要赐死自己,心灰意冷。他说自己本就该死,数年前以欺骗的手段把赵国四十万人活埋,这就足以死罪了。”

&esp;&esp;“说完后就要去夺那宝剑自刎,被公子政制止了。如今两位正在屋中交谈,我等也不知他们在谈什么。”

&esp;&esp;扶苏就知道会是这样。

&esp;&esp;所以之前他和阿父默契地选择兵分两路,一个进宫去劝说昭襄王,一个留在这里盯着点。

&esp;&esp;既是担忧使者趁他们不在强行动手,也是防止白起得到消息之后行动太果决。

&esp;&esp;虽然扶苏也是先秦时期出生长大的人,但他真的理解不了这种君王赐死就立刻麻溜赴死的行为,一点都不带挣扎的。

&esp;&esp;不过这招真的很好用。

&esp;&esp;伍子胥、文种、白起等不少名臣良将都是这么死的,套路一模一样,赐剑自刎。

&esp;&esp;这么说来,难怪其他位面的扶苏死得那么干脆利落。估计把自己代入臣子视角了,没想着自己还是亲儿子、虎毒不食子。

&esp;&esp;扶苏脑子里转着这些有的没的,忽略了身边的使者就要踏入屋中。

&esp;&esp;使者见他独自回来,欲言又止。

&esp;&esp;公子回来了,那大王是不是收回了成命?他们还要继续在这里待着吗?

&esp;&esp;有人壮着胆子去拦扶苏,询问情况。

&esp;&esp;扶苏理所当然地说道:

&esp;&esp;“我都回来了,还不够明显吗?都散了吧,别耽误武安君养病。”

&esp;&esp;使者:?你之前不还说要等着武安君自己病死吗?怎么现在又想让人养病了?

&esp;&esp;使者约莫也看出来这位太子嗣子的态度是要死保白起了,偏偏他进宫一趟居然没有因此触怒大王被责罚。

&esp;&esp;众人面面相觑,还是选择了相信他的说辞。

&esp;&esp;仆从见他们带着宝剑离开,大松一口气。

&esp;&esp;他们心有余悸:

&esp;&esp;“可算走了,奴真是担心将军又犯浑,提剑就要自刎。”

&esp;&esp;扶苏便也不着急进屋了,站在门口细细问起之前公子政是如何劝说白起的。

&esp;&esp;仆从一一道来。

&esp;&esp;一个时辰前。

&esp;&esp;扶苏跟随使者离开了白起的府邸,仆从便哄着小公子进屋去。如今天气越来越冷,别给人冻出个好歹来。

&esp;&esp;始皇没有动:

&esp;&esp;“朕不冷。”

&esp;&esp;『朕者,我也。上古尊卑不嫌,贵贱共之。』

&esp;&esp;在秦朝之前,无论贵贱皆可称“朕”。

&esp;&esp;是李斯进言『天下皆朕,皇权独尊』,始皇帝才在六种自称中选择了它作为皇帝专属的自称。

&esp;&esp;实际上到了战国末年,这个字已经很少在口语中出现了。一般都是贵族、尤其是君王会在书面中自称朕,更显得典雅厚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