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这三位也都向苏子籍作揖,算是回了礼。
&esp;&esp;因还没开始办公,都才刚到,慢慢喝着热茶,暖着手,苏子籍被谢智招呼到自己身旁,也得了一杯热茶。
&esp;&esp;谢智同样风度翩翩,看着面前代国公,总有一种后生可畏之感,代国公来了内阁已半个月之久,博学、谦逊、聪慧,以及知进退,都让谢智觉得满意,甚至替他惋惜。
&esp;&esp;若是代国公生在皇家,长在皇家,怕今日成就更让人心惊,可惜。
&esp;&esp;“代国公来了内阁半月,日日不倦,不仅能虚心学习,还能举一反三,更不嫌弃做的事情琐碎,凡事无论巨细皆能认真,实在是让臣佩服啊。”他先称赞了一番。
&esp;&esp;随后话题一转,问:“对了,代国公,听闻你在炼丹?”
&esp;&esp;看来自己一举一动还真是立刻被传进这些大臣的耳朵里。
&esp;&esp;苏子籍心里这样想着,面上则露出些许不好意思,回:“因之前看书时,了解了一些炼丹的事,有些好奇,所以去求教了道士,回府试着炼丹以解惑。”
&esp;&esp;谢智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,这是表示炼丹只是玩玩,并没当真?
&esp;&esp;谢智神色就一缓,点了点头:“这样就好,非是臣危言耸听,但您既是代国公,又是本届状元,别的勋贵可以炼丹虚度光阴胡闹一番,您却不能。”
&esp;&esp;“要知,生民立业才是大道,道士向来卑贱,跟他们学得多了,怕是对你的声誉有所不利。”
&esp;&esp;赵旭林在一旁亦点头,搭腔:“谢大人说的不错,炼丹乃外道,代国公您是国之栋梁,更是读书人,被这等事情牵绊住,实在是让人痛心。”
&esp;&esp;“二位大人说的在理,代国公以后切不可与道士太过亲近才是,您还年轻,大好的时光,怎能蹉跎在这种事上?”崔兆全也开口说着。
&esp;&esp;三人都同时对炼丹一事露出排斥,可见前朝灭亡,给臣子多大心理阴影,无论是太监干政,还是皇帝宠信炼丹士,在他们看来都不是好事。
&esp;&esp;但心里排斥是一回事,能对苏子籍开口劝说,也说明了他们对苏子籍态度上的转变。
&esp;&esp;谢智跟赵旭林这二人,都是以前与苏子籍没有过接触,内阁观政后,才彼此搭上了话,不像跟崔兆全,虽曾有过恩怨,但同时也算是彼此有一定了解。
&esp;&esp;能在内阁做事的,都是老狐狸,在相识半月就说出这样一番话,这已超出敷衍的程度,而是多少释放一些善意。
&esp;&esp;苏子籍并非不识好歹之人,就像周瑶昨日特地赶到代国公府劝说,他就很感谢一样,这三位阁老此时提醒,苏子籍同样心里感念。
&esp;&esp;他很清楚,假如有皇命让他们拿下自己,这三人都不会迟疑,也不会留情,可现在没到那地步,这三人也的确向自己释放善意,这已半个月来又一个收获。
&esp;&esp;太子的名分,现在都潜移默化起作用。
&esp;&esp;苏子籍向着三人团团作了揖:“学生,实在是受教了。”
&esp;&esp;这就将姿态放得很低。
&esp;&esp;但因这种事情而放低姿态,无论是在文人中,还是在武将里,都觉得是美谈。只看三位阁老,尤其谢智看向苏子籍的目光都柔和了一些,就能看出,苏子籍这样的回答,有多么让他们满意。
&esp;&esp;他们心目中的皇子皇孙就该是这样!
&esp;&esp;第655章 铁骨铮铮上线
&esp;&esp;“臣不能拥护英明之君。”
&esp;&esp;虽有些官员暗里说,皇帝越白痴越好,工作能力强未必是好事,不断揽权还刻薄寡恩,只有平庸之君才符合百官利益。
&esp;&esp;但真主持政事的大臣都知道摊上一个“何不食肉糜”的皇帝有多绝望。
&esp;&esp;任凭你呕心沥血,牺牲多少人的成果,轻轻一句就荡然无存。
&esp;&esp;博学多才,还能风度翩翩,对人谦虚,使人如沐春风,该扛事时扛事,该虚心受教时虚心受教,这样的人,才能称得上一句龙子凤孙!
&esp;&esp;虽作为阁老,他们不能轻易表露出个人倾向,但只要不涉及夺嫡,不涉及机密,他们也乐得对谦逊的皇孙给予更多一点教导。
&esp;&esp;谢智捋着胡须,笑:“代国公不必如此,此事不过是臣等随便一提,既你已说,并不打算长久炼丹,只是出自好奇,臣等也就放心了。”
&esp;&esp;“想来也是,年轻人嘛,好奇这事也是正常,臣年轻时,也曾经对此道有过好奇,但因父辈提点,才没走了外道。”
&esp;&esp;赵旭林亦说着:“代国公才华横溢,读书多,看到了,就想要实践,的确是正常事。”
&esp;&esp;这段插曲也就过去了。
&esp;&esp;崔兆全目光扫视了一下,又握着自己茶杯,心却不由暗暗感慨:“不愧是皇孙,只是半月,就影响了内阁的态度。”
&esp;&esp;“刚入内阁观政时,哪怕有我用字画来做生意,引得几位大人教导,但那时,人人中立带着冷淡,教导时也难免敷衍。”
&esp;&esp;“可现在呢?只仅仅半个月,代国公就获得诸位大人的改观。”
&esp;&esp;想起半月前态度,和半月后的态度,简直是天地之别。
&esp;&esp;但这也不是难以理解,像已经成年在朝堂上做事的三王,当年也曾经来过内阁观政,但三王中,哪怕是名声最好的蜀王,看似性情温和有礼,可谦逊却并不自然,观政时也做不到事情巨细都能耐心完成,而不愿去做小官做的事,觉得跌了身份。
&esp;&esp;而齐王就更不必说了,崔兆全作兵部尚书,哪怕是两榜进士出身,但因与武人接触多了,已算是一些文臣眼中的粗鲁之辈,齐王因性情冲动暴戾,观政时也不喜从事琐碎的事,坐不住,在文臣中的名声更差了一些。
&esp;&esp;若不是得武官集团的青睐,为人也勇猛,打压得二王曾经喘不过气来,是名副其实的夺嫡第一人选,怕早就要被人暗里嘲讽了。
&esp;&esp;至于鲁王,给人的印象不深,往日喜欢玩乐,性情爽朗但从不做出格的事,遇事也不冒头,在内阁观政时十分平庸,诸位阁老对鲁王的印象自然就一般。
&esp;&esp;这三人身上的优点就算都集中在一人身上,也远不如代国公出色。
&esp;&esp;“是呀,这等天人之姿,工作认真,交代全无差错,又从不别出心裁,虽是皇孙,却态度谦虚,使人如沐春风,又怎么使人不喜欢?”
&esp;&esp;“当日在西南,我到底是怎么想的,为什么还会想牺牲代国公一人,去换取一点筹?这样出色的年轻人,就算不是皇孙,也必能成为朝廷栋梁,我当时难道真是鬼迷心窍了?”
&esp;&esp;从西南回来时都不曾后悔做出那样的决定,在得知苏子籍就是皇孙,也只是畏惧后怕,但直到看着皇孙在内阁区区半个月,就能有这样的影响力,才真的对当日自己的作为感到不解。
&esp;&esp;一个人真能变化这样大?